<li id="ei08c"></li>
  • <li id="ei08c"><dl id="ei08c"></dl></li>
  • <button id="ei08c"><input id="ei08c"></input></button>
    <bdo id="ei08c"></bdo>
  •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

    汽車發達國家為何不需要“3·15”?

    發布時間:2016-03-17 09:19:57  來源:青年參考報  作者:殷楠  責任編輯:王庭

      2016年伊始,中國汽車行業實施了一批新規,取消了一些“霸王條款”,如規定廠家和4S店不得以“不在官方授權店保養”為由拒絕提供質保;維修方不得強制使用原廠件;汽車維修信息將強制免費公開等。這些對消費者來說,無疑都是利好。

      自2013年10月1日,《家用汽車產品修理、更換、退貨責任規定》(簡稱汽車三包)實施以來,對中國汽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逐步加強。但問題仍然不少,社會大眾還是寄希望于靠一臺兩小時的央視3·15晚會,揭露車市黑幕。這不得不說是相關政策制定者的尷尬。

      問題的癥結,還是在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上。一方面,消費者維權成本很高,難度極大,效果不好;法規對車企的監管和處罰力度不夠,也造成一些無 良企業有恃無恐——被3·15晚會曝光的企業只會說自己倒霉,反思的更多是公關上的疏漏,就問題本身則只有口頭上的“改正”;執法部門往往只下發一份“問 題車型”公告,并沒有對涉事企業進行嚴厲處罰。

      另一方面,由于信息渠道不透明,消費者不知道如何合法維權——車質網近日發布的2016年1月汽車三包相關投訴分析報告顯示,車輛出現質量 問題后,消費者不及時到4S店反饋,未索要維修工單及證明,是后期難以依照三包規定處理的主要原因。正常渠道維權未果,令許多車主產生了“大鬧大解決,小 鬧小解決,不鬧不解決”的錯誤認識,這也給汽車廠商帶來困擾。今年1月,國內首例4S店狀告車主過度維權案,在深圳福田區人民法院以4S店勝訴終結——車 主因在維權過程中的不理智行為,須向4S店道歉并賠償3000元。

      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面對中國消費者在維權方面的種種困惑,在發達的汽車社會,消費者又是怎樣維護自身權利的呢?

      國外立法優先保護消費者

      需要明確的是,在歐美和日本,法律往往傾向于保護消費者。

      作為車輪上的國家,美國關于汽車質量的標準及法規非常全面。1966年,美國出臺《國家交通與機動車安全法》《公路安全法》等系列法律,確立了最早的汽車召回制度,并專門成立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(NHTSA)負責制定相關安全標準,監督汽車制造商執行。

      1982年,美國又出臺了“檸檬法”,它可以說是世界范圍內與中國的汽車“三包”規定最具可比性的法案(美國人把毛病百出、一修再修的不良 汽車稱為“檸檬車”)。美國各州都有檸檬法,很多條款的細節不盡相同,但總的來說,如果購買了在保修期內發生缺陷的車輛,經若干次維修,問題依然存在,消 費者就有資格要求換車,并獲得貨幣或其他方式補償。

      有了檸檬法,美國消費者退換問題車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程序,只要達到條件,即可通過消費者協會索賠,不必上法庭。在鑒定汽車質量方面,檸檬法規定讓制造商自己排除質量隱患,而非“誰主張誰舉證”,改變了消費者因為技術、財力、精力匱乏而導致的劣勢狀態。

      檸檬法還規定,如果汽車廠家發現安全缺陷,必須通知NHTSA及車主、銷售商和代理商,然后進行免費修復。NHTSA負責監督廠家的修復措 施和召回過程,以保證修復后的車輛能夠滿足要求。當然,問題車輛在整修后還可以出售,但必須在車窗上貼“檸檬”標志,文件上也必須注明是“檸檬法回購 車”。這種車至少要有1年保質期,依然受檸檬法管轄。

      強有力的法律之下,美國很少出現消費者與汽車廠商對簿公堂的情況。后者通常不敢做出有違誠信的舉動,一旦出現問題,也會積極解決——因為企業深知,以身試法代價高昂。

      2009年秋,因油門踏板問題,豐田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大量汽車。正是因為這次震驚世界的“踏板門”事件,豐田不得不承擔美國政府開出的約5000萬美元的天價罰單。

      無獨有偶,去年,大眾汽車爆出存在尾氣作弊行為。今年1月4日,美國環保署和司法部以“違反環境法規”為由,起訴大眾,索賠超90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5866.47億元)。

      該訴訟只追究大眾的民事賠償責任,美國環保署和司法部表示,保留對可能的犯罪行為依法追究刑責的權利。另外,除了官方訴訟,大眾還將面臨涉事車主的集體訴訟。

      車企忽視質量將反傷自身

      在歐洲和日本,雖然沒有專門針對汽車的三包法規,但對質量的監管同樣嚴格。目前在歐洲適用的主要是《1999/44/EC指令》(《關于消 費者商品銷售及其擔保的某些方面的指令》)。根據《指令》,消費品最短的保質期是兩年。若產品不符合售前協議或消費者的合理期望,則意味著銷售商沒有履行 合同,需承擔更換、修理、降價或補償消費者損失的責任。

      日本于1994年頒布了《產品責任法》,要求對產品缺陷引起的人身安全損失進行責任追究,同時明確規定,用戶無需舉證缺陷的原因。日本自動 車工業協會還內設糾紛處理機構“汽車產品責任咨詢中心”,負責汽車產品責任方面的咨詢、幫助、調解、審查等工作,該機構具有良好的中立性和公正性,能迅 速、簡單地解決糾紛,保護消費者的權益。

      值得一提的是,國外汽車行業并非生來就如此成熟和法制,中國車市目前存在的消費者權益問題,在幾十年前的美國都出現過。

      上世紀80年代,雖然美國汽車業已普遍實施“三包”,但仍然存在諸多質量問題。那時,汽車廠商通常的做法也不是認真改善產品質量,而是跟車 主打官司。結果,對本土品牌失望的消費者,紛紛將目光投向質量問題更少且便宜的日本品牌。在這種情況下,美國商業部認為,美國汽車廠商自己導致了美國汽車 的危機,于是開始實行汽車保用法,即“檸檬法”。

      雖然1982年檸檬法正式出臺后,美國回收更換汽車的數量一度大幅上升,令車企蒙受損失,但隨后,企業紛紛將重點放到技術革新、質量管理和品牌塑造上,讓美國汽車行業有了整體上的飛躍。可以說,檸檬法倒逼美國汽車產業提升,延續了福特、通用等品牌的生命。

      反觀中國,這個市場也許同樣需要一部強有力的“檸檬法”,替代每年一次的3·15晚會。

    •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